福音兴旺,主恩满溢

19世纪40年代

福音飘洋过海传入厦门

历史脚踪:

1847年:美国传教团打马字牧师乘帆船卡罗莱号由香港抵达厦门,在筼筜港岸边茂盛的“竹树脚”处(今开禾路口)租赁民房为布道所,

从此在美丽的鹭江畔撒下福音的种子,在贫民的竹树脚建立起爱的殿堂!

1850年:7月,布道所进行翻建,在民房上加盖一层。同年12月23日,竹树堂正式举行礼拜,主日上、下午聚会。 当年受洗有五人。

1851年:2月26日教会创办小学。

1855年:信徒发展到百余人。

1856年:5月13日举行首次长执会议,制定教会管理规章制度,得到众信徒支持。

1859年:由于信徒增加,1859年10月,教会花费1300元大洋,在竹树脚民房附近建筑一座教堂,称“竹树堂”。

1860年:打马字牧师极力推动华人自治,同年,竹树堂进行长执会换届。

1863年:叶汉章被按立为首任华人牧师,竹树堂会成为中国最早的自立教会之一。

几经磨难历风雨

 教会复兴,蒙主大恩

1903年:因教堂附近民房失火殃及,教堂在火灾中无法幸免。

1904年:12月由美国友人与信徒奉献,重新翻建,建筑费用7000元大洋,史称第二座教堂。

1935年:重新翻建成现今样式的教堂,占地面积为2751平方米,正圣殿建筑面积为 391.5 平方米。由本堂信徒设计,并进口大钟,属于哥特式风格,同时融合闽南建筑风格:其屋顶结构未采用西方传统教堂的尖拱式扶壁技术,而采用木构三角镝。

1949年:竹树堂加入“三自”。

1951年:竹树堂牧师参加厦门市基督教抗美援朝“三自”革新筹委会,并担任“三自”第一届代表会主要成员。

1958年:教堂附设的医院和学校由政府接管。同年,“联合礼拜”三自实施,将一些小教堂并入大教堂。厦门开元区关隘内堂会、溪岸堂会、深田内堂会合并入竹树堂会。

1966年:文化大革命爆发,竹树堂和其他教堂一样被迫关闭。

1981年:自1979年国家落实宗教政策后,12月20日竹树堂恢复 聚会。据竹树堂史料称“是日信徒数百人,悲喜交集,感恩流泪。”

1983年:在神的保守下,教会各项工作逐步恢复,教会动工翻修教堂,并寻回失落17年的大钟,有无名氏奉献修缮款,从此福音又开始兴旺,当年,归主人数增加至400多人,圣歌团人数增加至60人,信徒达1000多人。并设立勉励会、祈祷会、圣歌团练唱。厦门市基督教两会任命严天佑牧师为竹树堂会正。

历任牧师传道:

感谢神!169年弹指一挥间,感谢神差遣20位牧师(历任牧师17位,其中历任会正13位)以及15位传道(历任传道10位),在这片主恩满溢的竹树脚无怨无悔地牧养他的羊群。本堂有三位历任主任牧师暂无照片资料留存,他们是郑鹏程会正、蔡志澄会正、杨怀德会正,愿神纪念他们!

 


竹树堂是位于中国福建省厦门市开禾路133号的一座有150多年历史的老教堂。

1847年8月,美国归正会的传教士在竹树脚租当地民房作为布道所。1850年7月,在原民房上加盖一层,楼下作聚会用,可容纳100人。12月23日,正式开始礼拜,当时受洗信徒只有五人。

现有教堂建筑系1935年-1936年重建,由毕业于美国工程学院的本堂长执子弟设计,同时由国外买来钟楼大钟,教堂面积为391.5平方米。

1958年实行联合礼拜,厦门开元区的关隘内堂会、溪岸堂会、深田内堂会都被合并入竹树堂会。

1966年文革开始,竹树堂被关闭,建筑被开元区东风鞋厂占用。1981年12月20日,竹树堂恢复聚会。1983年修复了破损的教堂。此后信徒人数迅速增加,现在册信徒3000多人,并设有内部刊物《葡萄园》


参考:

1)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?__biz=MzkyNDAxODYxOQ==&mid=100000008&idx=1&sn=dbbe0ccf4c59b19b0a110aa7bbab2a34&chksm=41dd73dc76aafaca14457731f87718b4ddce141ec9bf04fc39cad1fd34772a66107c4cd7bdf1&mpshare=1&scene=23&srcid=0502dHvQVxJTLDRsGYprr3AA&sharer_sharetime=1619943628342&sharer_shareid=b991922f8ff27f9f860055f677baf455#rd

2)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7%AB%B9%E6%A0%91%E5%A0%82

3)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7%B4%84%E7%BF%B0%C2%B7%E5%87%A1%C2%B7%E6%B6%85%E6%96%AF%E7%89%B9%C2%B7%E6%89%93%E9%A6%AC%E5%AD%97

附录:

约翰·凡·涅斯特·打马字(Rev. John Van Nest Talmage,1819年8月18日-1892年8月19日),厦门人俗称他为打马字牧师(闽南语:Táⁿ-má-jī),为美国归正会牧师。毕生传教于中国厦门一带。

生平

1819年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索摩维尔(Somerville),1842年夏天毕业于拉特格斯大学,1845年毕业于新泽西州纽布伦瑞克神学院(New Brunswick Theological Seminary);同年10月申请到海外传教,1846年受按立为牧师。1847年受美国亚比丝喜美总会(美国公理会;ABCFM)派任到中国传教,1847年4月10日离开索摩维尔,同年8月19日搭乘纵帆船卡罗莱号(Caroline)由香港抵达厦门。

1889年夏天打马字牧师退休,偕其夫人搭乘阿拉伯号(Arabia)汽轮回美国。于1892年在美国新泽西州包恩溪(Bound Brook, New Jersey)蒙主宠召,享寿73岁。

厦门的传教活动

打马字牧师由美国归正会派到中国福建省南部厦门一带来传教有42年之久,时间从1847年到1890年。除传教外,打马字牧师并大量译著圣经及其相关之书籍资料为厦门音白话字,以助推展教务之活动。其时在厦门亦有美国归正会、伦敦传教社、英国长老会等传教组织,且合作从事厦门音白话字的发展工作。

家族

其弟汤姆·狄·维特·打马字亦是一位牧师,并曾担任过归正会秘书。而他们的家族早年是随着新教教会从荷兰移民到北美洲来。

打马字牧师著作

1)Tn̂g-oē Hoan-jī Chho͘-ha̍k(唐话番字初学,1852年):一本早期的白话字教科书,也是闽南语拉丁字母的正字法学习教材。
2)Thian Lo Lèk thêng(天路历程(卷一),1853年)。
3)Lo-tek ê chheh(路得记(20页),1853年)。
4)Ióng Sim Sin Si(养心神诗(25首),1859年)。
5)Yêw t’a e t’e t’oô(犹太地区地图“Map of Judea”,1861年)。
6)译《路加福音传》(1866年)
7)译《约翰书信》(1870年)
8)译《加拉太书》、《腓立比书》、《歌罗西书》(1871年)
9)译《马太福音传》(1872年)
10)E-mng Im ê Jī-tián(厦门音个字典,1894年):是打马字牧师依《唐话番字初学》进一步使用白话字注记编排的字典,书名亦用白话字书写。
11)Forty Years in China(在中国传教40年,1894年,英文本):由(Rev. Fagg)所著”打马字牧师传记”。

参考文献
Rev. Fagg, “Forty Years in South China”(在中国传教40年: 打马字牧师传记),1894年。

1)英文版链接

2)中文版链接


PS:大概是2011年左右,第一次去教堂是由单位的同事大姐的带领下去的,她来自贵州,算是我的带路人,虽然现在已经没有和她有联系了,但是希望她一切都安好!!!那时候非常的迷惘,也不知道未来的出路,非常有幸在机遇巧合下了解到了基督教,我非常赞同的一句话是”没有人是无辜的,人生来就是要赎罪的”,这恰恰与我的经历非常的类似,虽然之后断断续续去教堂做礼拜,可能是因为工作和生活原因,或者比较懒,但是还是或多或少的在学习关于基督教的经文,因为非常喜欢历史,所有对于旧约中的关于犹太人的几千年的历史非常有兴趣,所以双重爱好加持下,越发喜欢。虽然还没有受洗,但是我相信上帝,这才是最重要的。印度的兄弟姐妹正在受难,请上帝赐福他们,减少痛苦,AMEN!!!

福音兴旺,主恩满溢
0 0 votes
Article Rating
Subscribe
Notify of
guest
0 Comments
Inline Feedbacks
View all comments
Scroll to top
0
Would love your thoughts, please comment.x
()
x